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认证认可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切实发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为促进国家质量振兴、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质量工作,为认证认可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围绕质检工作方针,自觉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和民生领域,社会影响日益提升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贸易便利、推动产业升级、服务政府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8月,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为认证认可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组织和制度保障。200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认证认可条例》。我国认证认可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崭新阶段。
十七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进程加快、质量安全理念日益彰显,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积极推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努力服务国家质量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彰显,影响不断扩大。
——认证认可工作日益引起高层重视,各级领导对认证认可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认证认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北京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实地了解有机农业发展情况。2011年4月29日,胡锦涛考察天津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中心,要求食品检测机构当好食品安全的守卫者。温家宝总理相继考察武汉、上海等地CCC获证企业。******副总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强调标准、认证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2012年1月,国务院第18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工作,强调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工作。认证认可工作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历任领导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国家各部委领导和各级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提出“找准定位,创新发展”的目标;2012年,进一步对认证认可工作提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总要求,并就认可工作提出“公正认可,赢得认可”的新命题,为认证认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认证认可的战略定位更加重要,认证认可工作的政策导向和法制环境日趋完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9个部门专项规划和29个省级地方规划写入认证认可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认证检测确定为高技术服务业;2012年4月,国务院颁布《质量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迄今已有18部法律、17部行政法规明确提出建立认证认可制度,越来越多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部门规章,将认证认可作为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认证认可的工作机制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地方共同推进认证认可工作。以22个国家部委局为成员的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充分发挥议事协调作用,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广泛开展。铁道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司法部等部委会同国家认监委,在多个行业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把检测认证作为先导产业,助推产业升级。国家认监委与山西、陕西、江苏等多地政府建立了联络机制,共建循环经济、有机产业、服务外包等认证示范区。2011年,11个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2012年,国家认监委在江苏省扬州经济开发区、扬中市和陕西省洋县建立联系点,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认证认可工作日益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认证认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毒玩具”到“检测门”事件,从CCC认证到有机产品认证,认证认可日益受到媒体的关注,成为报刊和网络上的热门词。儿童玩具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检测机构等专题报道,引发了社会上的热烈反响。各级质检部门积极开展“世界认可日”、“实验室开放日”、“认证进超市、进学校、进社区”等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认证认可知识。认证认可保障安全、提升质量的作用,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据一项有关认证有效性的社会调查显示,有92.4%的消费者表示会优先选购“经过认证的产品”。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针,从国情实际出发,按国际规则办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
十七大以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布局,我国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认证认可体系不断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第一,遵循国际规则,我国认证认可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获得广泛的国际互认,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已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所有21项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加入合格评定领域所有的国际和亚太区域组织,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常任理事国,加入12个认可、认证、检测领域的多边互认体系,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2份双边互认协定,认证证书和检测结果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得承认。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我国认证认可制度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迅速更新完备,体系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已建立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集中统一的认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合格评定制度体系。认证认可迅速向新产业新领域渗透,新的认证认可制度和合格评定手段不断出现。认证方面,涵盖了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3大门类,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和森林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信息安全认证、节能环保认证、新能源认证等36项自愿性认证制度;认可方面,覆盖了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3大门类,建立了认证机构、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能力验证提供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等11项基本认可制度和29个分项认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方面,包括实验室资质认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国家质检中心授权管理等制度,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评价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分别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备案,对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我国认证认可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创新速度居世界前列,总体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立足实际应用,我国认证认可活动吸收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采信机制逐步健全,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国家认监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建立了交通、铁路、水利、公安、国防装备等行业认证制度,建立认证认可结果的采信机制,在相关领域优先采购或选择获得认证的产品及服务。认证检测市场面向社会全面开放,174家认证机构中,国有、民营和外资机构分别占33.3%、45.4%和21.3%;2650家国家级资质认定检测机构广泛分布在17个行业。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合理配置了社会资源。
第四,突出行政监管,我国认证认可行业坚持从严管理,监管制度日益强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对认证认可活动制订单行法规、并由专设的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实施统一管理的国家。针对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质量控制能力不强的现状,我国CCC认证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型式试验+工厂检查+证后监督”认证模式,严格控制安全质量。针对有机产业存在的无序发展现象,加严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和监管要求,有机产品实行“一品一码”,实现了有机产品认证信息可追溯、可核查。各级认证认可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相继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打击假冒认证证书和标志等执法行动,持续提高了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