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已正式发布
信息来源:    发稿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7 09:13:23   查看

 

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纽带和催化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标准化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取得了飞跃。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新兴产业面临技术标准更新慢、制定难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一些行业发展及其市场应用。
 
    专家建议,在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上,有效发挥技术标准的兜底、引领与事后监督作用,完善技术标准制修订与创新驱动战略的良性互动机制。
 
    新兴产业面临标准制定难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标准体系建设则将成为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不过分析当前标准发展状况发现,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标准体系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和软肋。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标准申报周期过长、标准制定难度大、生搬硬套传统行业标准等问题屡见不鲜。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与我国经济总量第二、贸易总量第一的全球经济地位不相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汽车产业为例,国内龙头汽车企业仍在大量等同或等效采用美国、欧盟标准,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等重要领域,已经被德美企业占领先机,从长远看将严重阻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和汽车产业标准化引领。“按照外国标准,我们连汽车碰撞试验的假人都必须进口,最贵卖到600万元一个。”国内汽车品牌负责人说。
 
    记者在多地了解到,与传统产业“产品化→标准化→产业群”的发展模式相比,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变为“标准先行,然后再产品化、产业群”的路径。然而,部分新兴产业由于技术标准制定、更新过慢,仍然沿用旧标准衡量检测新技术、新产品。
 
    “国标需要三至五年时间,省标是两年,地标是一年。较之而言,新兴技术发展太快,一年一变。三年标准出来之后,技术可能就过时了,很多标准赶不上需求的速度。”在南方一家以基因组科学研究著称的企业内,企业质量管理部总监反映,对于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的新兴产业领域而言,标准申报周期太长。
 
    对于那些归口不明确的新兴产业、新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的难度更大。上述企业质量管理部总监反映,2013年该企业曾申请分子育种的地方技术标准,但地方质监局、食药局都声称是对方管辖内的标准,不愿意受理,至今没有立项,极大地影响了行业发展。
 
    此外,一些标准制定主导部门的理念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的趋势,存在生搬硬套传统行业中技术标准管理方式的现象,陷入“一味强调企业规模”的误区。
 
    以激光显示行业为例,一家具有全球领先技术并布局了相应专利的企业,在组织讨论激光显示标准过程中,却因注册资本“才几千万元”被拒之门外。在该公司总裁看来,标准成了新技术向传统势力妥协的产物。
 
    “捡到篮里都是菜”现象待破
 
    由于缺少相关技术标准,一些行业出现“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现象,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和产品的市场推广效果,甚至导致产品无法应用,而被迫采用国外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以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3D打印行业为例,南方一家光电科技公司3D打印事业部负责人反映,由于在原材料、加工方法、性能等方面标准缺失较多,缺少对颗粒大小、含氧量、流动性等做出详细规定的标准,导致目前行业门槛很低,乱象丛生。“国内许多做3D打印原材料金属粉末的企业,对3D打印根本不了解。”
 
    标准不仅是创新产品质量评定的依据,也是国内外公认的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不少创新产品因为缺少标准影响了市场推广效果。“比如工业机器人的噪声指标,因为缺少标准,客户验收只能靠感觉,即使实际检测分贝不高,但有些客户就觉得噪声太大不认同。如果有标准就好办多了。”安徽一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部长无奈地说。
 
    在一些重大装备领域,还出现了标准缺失导致产品无法应用的状况。“有不少地产开发商,想用我们的蒸发冷却变压器,就是因为没有产品标准,难以通过供电部门的审核。新技术研发成功近十年,至今无法大规模推广,太可惜了!”深圳一家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反映。
 
    此外,有企业反映,一些新兴产业因缺少自己的标准,而采用欧标,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原材料看起来成分相近,但难以满足,就要去国外采购,成本自然就高了。
 
    不当被动“守夜人”
 
    专家建议,针对新兴产业面临的标准制定难题,要抓紧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期,敢于并善于在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创造自己的标准。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制定标准、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支持创新等。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第一,标准服务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型小微企业对标准信息需求量明显增强,现有标准信息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第二,有标准不执行的问题较突出。行业普遍反映,除了国家强制标准外,其余标准的执行落地较差。第三,企业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例如,企业参与招标时标准起草单位可以加分,但同样的起草单位经常被不公平对待;一些课题只注重验收,无用标准经常充斥其中;标准修订滞后,标准好坏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缺乏机制性评价;标准数量多但质量低等。第四,标准化人才缺乏。第五,标准化法规滞后。现有的标准化法规为1989年颁布,距今已近30年未更新,导致标准立项难、周期长、更新慢,社会参与程度低等老问题仍然突出,标准化改革中推广团体标准亦缺乏法律依据。
 
    专家建议,针对新兴产业面临的标准制定难题,政府不能只当被动“守夜人”,要抓紧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期,敢于并善于在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创造自己的标准。下一步,政府的工作重点需要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向制定标准、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支持创新等。
 
    一是要发挥标准“为创新划定底线”的作用。对于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好的领域,往往会引来资本一哄而上。因此,需要尽早制定技术标准,设置必要的技术门槛,引导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同时,要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通过制定超前标准,引导和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外,应提高新兴产业领域标准的更新速度,确保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的互动支撑机制,避免因标准僵化限制了创新。
 
    二是对于还没有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新兴产业,坚持放管结合、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上,宜强化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力,发挥其事后监督作用。同时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让标准真正成为质量的“硬约束”。
              
上一篇企业标准体系不再强调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山东荣成检验检疫局运用认证认可手段助力企
  2. 我国质量基础逐步稳固 国际认可地位日渐提升
  3. 烟台检验检疫局大力开展出口食品备案企业“
  4. 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
  5. 2013年《中国质量观测报告》发布 我国质量发
  6. 探索质检改革路  实现质量强国梦
  7. 各地质检部门积极开展“世界认可日”宣传活
  8. HACCP管理体系促进荣成泡菜质量提升
  9. 国家标准委与ISO在杭州成功举办国际标准化系
  10. 山东龙口检验检疫局力促辖区葡萄干出口
  友情链接
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认可委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大洋洲认可委员会中欧标准化学院航星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