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认证收费项目是遵循国际惯例确定的,并非是我国独创
“ISO认证乱象”一文认为我国认证收费较高,除了收取认证费外,审核时所产生的差旅费、住宿费、招待费等一概由企业承担。
记得我国刚开始将1987年版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GB/T10300系列国家标准时,采取的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方式,而非“等同”采用的方式,理由是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不能原文照搬,换句话说就是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无奈国际同行对我国的这种“灵活掌握”并不买账,没有二话,坚决不认可我国依据“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所实施的认证。正因为如此,可以说我国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才改“等效”采用国际标准为“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这样才有了1992年版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的出台。
认证收费项目的确定,也不是我国“独出心裁”的规定,而是原原本本地按照国际惯例执行的,比如认证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开展认证业务的国外认证机构)向客户收取的认证费用的项目(以初次审核认证为例)一般包括:申请费、预审核费(不强制要求)、审核费、审定与注册费(包括中、英文版证书费)、年金(含认证标志使用费)等,审核时所产生的差旅费、食宿费等则由申请认证的企业另行支付。笔者相信,绝对不会有哪个认证机构会“明目张胆”地向企业提出“招待费”的要求。笔者希望与认证有关的各方对认证收费项目的确定不要再琢磨不透,也不要再议论纷纷了。如果企业实在是感到郁闷,完全可以与认证机构的客户服务部门(人员)进行详细沟通,把问题说开了,心中也就释然了。
二、中国认证行业现在的焦点问题不是认证收费过高,而是低价竞争太甚
回顾我国认证行业发展的历史,进入21世纪后,一段时间内低于正常价格的恶性低价竞争行为严重地影响了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损害了认证组织的正当权益,扰乱了认证工作的正常秩序。CCAA早在2006年10月就已主持制定并发布了《认证机构公平竞争规范——管理体系认证价格暂行规定》,其后曾经几次修订,2013年5月3日颁布《认证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认证价格自律规定》,自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凭心而论,目前我国认证机构的收费标准不存在过高的问题,反之,倒是低价竞争、收费过低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认证机构多年来都在微利的情况下勉强维持运行的,虽然说认证机构作为高技术服务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人总是要吃饭的,总不能要求大伙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吧?实际情况是,由于效益不高,我国认证机构的审核员和总部工作人员的工资普遍较低且增长缓慢,已极大地影响了他(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并连带影响到了认证的有效性。
据笔者所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外认证机构(比如DNV、LRQA、BSI、TÜV、SGS等)在我国开展认证业务,基本认证费用是按照每个审核日/人800 ~ 900美元左右的标准报价的(按当时1美元=8.40元人民币的汇率,每个审核日/人折合6700 ~7500元人民币左右),而我国认证机构当时是按照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收费的,即每个审核日/人收取3000元人民币。现在由于认证机构间的无序低价竞争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每个审核日/人收取3000元早已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基于上述,笔者认为,说认证机构收取高额认证费真的是冤枉了大部分的认证机构了!
三、管理体系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政府并未强制要求
据笔者所知,现今在我国,所有的管理体系认证都属于“自愿性”认证的范畴,并不具有强制性。当然,企业在申请强制性的产品认证时,产品认证机构也会对申请企业覆盖该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检查,但这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两回事,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实践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供应链中,企业可能会强制要求其供方通过某项或某几项管理体系认证(比如ISO/TS16949技术规范就强制要求企业的供方应通过ISO9001认证),这属于企业的行为,并非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笔者要说明白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合格供方,通过ISO9001认证恐怕就会成为必须,但这是市场使然,并非政府强制。
四、企业通过了ISO9001认证只是证明其具备(或基本具备)了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其出厂的产品必定合格
目前在相当多的人的意识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即“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出厂产品就一定是合格的、可靠的。”实际并非如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企业通过了ISO9001认证只是证明其具备(或基本具备)了生产合格产品或提供合格服务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其出厂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定合格。”产品或服务是否合格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去检验、试验或验证才行。
人们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这和某些认证机构、咨询机构,以及某些企业的充满花言巧语的误导性宣传紧密相关。
五、ISO9000族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中国企业普遍认同认证的价值
ISO9000族标准诞生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国家,标准总结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ISO9000族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的第一张ISO9001认证证书于1991年在深圳诞生,截至2013年底,我国颁发的ISO9001认证证书已超过36万张,占全世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总数的30%,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数据表明,ISO9001认证已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CNCA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及国际认可论坛(IAF)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企业实施情况”调查活动,这项活动从2012年12月开始进行至2013年3月结束。
2014年第2期《质量与认证》杂志曾刊发署名文章《ISO在中国》,文中介绍本次调查共选择了8000家获证企业作为调查样本,样本范围覆盖了不同的企业规模、行业分布与地域分布。这些企业的发证机构覆盖了目前在中国开展ISO9001认证活动的所有认证机构,因此,调查结果比较全面地代表了目前我国ISO9001获证企业的整体现状。
据来自CNCA的消息,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ISO9001认证的作用已经得到我国企业的广泛认可,采购商对获得ISO9001认证的供应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在接受调查的采购商中,超过90% 的采购商表示他们将获得ISO9001认证作为评价和选择供方的重要依据之一,约75% 的采购商对ISO9001认证机构的信誉总体看法是“好”或“很好”。 与未获得ISO9001认证的供应商相比(或者同一供应商在获得认证后与获得认证前相比),大多数采购方认为获得认证后的供应商明显要比未获证供应商(或获得认证前)的表现更好。
在接受调查的获证企业中,98%的获证企业认为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的投入是“值得”或“非常值得”的。绝大多数企业表示从实施ISO9001中得到了显著的益处。
六、积蓄正能量,正视问题,纠正错误,实现持续改进
笔者并不否认,“ISO认证乱象”一文所点出的认证行业的负面问题,在实践中确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过,笔者一直认为由于商业和竞争的压力,出现损害审核和认证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现象,以致最终损害认证结果的公信性,这些都不令人奇怪,我们仍应当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审核和认证是有效的并且是有价值的。
几年来,CNCA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已经构建起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认证认可监管体系。相信通过这一监管体系的有效运作,认证行业必定能够不断积蓄正能量,正视问题,纠正错误,实现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