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提升质量效益 建设质量强国
信息来源:    发稿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01 10:09:33   查看

 

日前,《学习时报》刊发了该报记者对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的专访。在专访中,支树平畅谈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的高度重视,阐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学习体会,分析了当今世界质量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质量状况,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五大着力点。今天本报特予转发,以飨读者。
  学习时报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现阶段,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型发展任务重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为什么对质量看得这么重?
  支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质量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用很大的篇幅、很严厉的措辞,强调了消费品质量、建筑质量、农产品质量等问题。最近在河南考察时又突出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如此看重质量,我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当今世界质量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质量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从国际趋势来看,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许多国家都把质量上升到战略层面。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时期,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振兴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实施的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日本提出的“质量救国”战略,美国出台的《质量振兴法案》,韩国提出的“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都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实施的。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普遍推出质量激励政策,引领世界质量发展潮流。目前,世界上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
  第二,质量基础建设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世界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的较量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普遍将标准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作“赢者通吃”,谁把住了标准往往就把住了产业,而且国际“标准战”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国际经济乃至社会政治格局。计量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超过80%的贸易必须经过计量才能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测量活动对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达4%~6%。国际检测认证市场也十分活跃,认证认可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世界语”“通行证”,2008年以后全球检测认证产业年均增幅达到6%以上。
  第三,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日益广泛。当前,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远超其他非关税措施,呈现出数量增多、要求苛刻、形式隐蔽的特点。尤其是在外贸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国纷纷以健康、安全和环保为由,通过技术贸易措施加强监管和限制进口。据统计,2013年共有73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提交了2138件技术贸易措施通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玩具指令”的《欧盟玩具指令》,受限有毒有害物质则多达千余种。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许多国家变相建立贸易技术壁垒,如认证检测壁垒以及各种“绿色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劳动壁垒”等等。
  学习时报记者:能够看得出,世界范围内围绕质量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我国质量发展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支树平: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据统计,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从1996年的75.0%上升到2013年的88.9%,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2年的77.89提高到目前的83.06。但毋庸讳言,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特别是一些重要消费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从近3年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看,一些产品的抽查合格率明显偏低。例如,冷轧带肋钢筋在52%~54%之间徘徊,电力变压器在69%~79%之间徘徊,刨花板产品在61%~81%之间徘徊,节能灯在71%~76%之间徘徊,水龙头在67%~78%之间徘徊,旅行箱包产品只有46.7%。
  第二,进出口商品质量不容乐观,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因质量问题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带来的损失比较严重。2013年,全国出口工业品遭退运41140批、货值24.26亿美元,其中因质量问题遭退运批次占53.9%。我国出口商品已连续多年占据欧盟、美国通报召回问题数量的首位。从外方反馈情况看,我国输非商品质量问题比较普遍,口碑较差,其中不乏假冒伪劣商品。
  第三,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制假售假屡禁不止,部分地方存在区域性质量问题,网购市场质量问题日益显现。过去13年来,全国质检部门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6.9万件、涉案货值521.3亿元。制售假冒伪劣进一步向农村发展,行业质量违法潜规则问题比较突出,假冒高端品牌现象屡禁不止,利用互联网平台制售假冒伪劣的问题日益显现,造假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高,一些区域支柱产业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新的动向都值得我们注意。
  第四,质量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尤其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存在着小、弱、散现象。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在2.6万余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虽然在数量上名列世界第四,但只占第一名美国的53%。我国的认证机构及领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实力及综合能力不强。此外,技术岗位人才奇缺,制造业研发技术人才偏少,一线工人技能水平不稳定,流失率高,“设计是高工,生产是民工”的问题加剧了产品质量的波动。
  学习时报记者:您在前面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不是我国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呢?
  支树平: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转变”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阐释和具体拓展,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更是新时期质量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而且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全国树立了经济发展的标杆,就是“深圳速度”,在加快发展方面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2012年,深圳市政府的领导就找到质检总局谈深圳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未来30年,深圳要在全国树立一个新的标杆,就是“深圳质量”。他们认为,“速度终有上限,质量永无止境”,必须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强调要打造“深圳质量”,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在质量提升中增强创新优势,提出要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高深圳质量。今年5月,深圳市新组建的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新机构内设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质量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出强化了“质量监管”职能,努力把质量融入到血液之中。因此,从深圳的经验来看,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的确是我们国家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习时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党和国家在质量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也就是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支树平: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跨度10年,恰恰显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简要地说,至少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把质量工作摆上战略位置。去年5月,新一届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质量工作考核办法》,今年6月已经开始对省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各地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形成本地质量发展规划,加强和改善质量宏观管理,加强质量统计分析,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真正实现讲求质量效益的发展。
  第二,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重视质量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提高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最重要的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这些年,因质量和质量管理问题被媒体曝光、遭到市场淘汰甚至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这就警示我们,企业在质量问题上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
  第三,要创新政府质量监管。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大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质检部门是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建立了“六个严格”(严格风险分析、严格准入制度、严格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的监管链条;集中有限力量和资源,突出对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国门安全的监管;正在加快完善分类监管制度、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不讲诚信、进出口逃避监管等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整治问题多发、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地区,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创造有利于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要积极推进质量社会共治。质量安全人人有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质量升级和质量安全,形成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尤其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质量文化公益宣传,既要坚决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行为,更要宣传优质产品、优秀企业,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第五,要更加注重质量基础建设。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完善推荐性标准体系,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改革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加快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合理配置计量检测仪器和设备,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快建立实施新能源、碳减排、信息安全、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完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同时要加快建立政府、行业、用户等多层次的采信机制。搭建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为各行各业提供基准统一、通用开放、权威可信的资质评价服务与管理保障。加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通报、应对力度,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总之,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化质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力推进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中国梦夯实质量基础。
              
上一篇CNAS正式签署PAC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互认协议 下一篇返回列表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ISO9000标准在房地产业中的应用
  2. 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3. 基于ISO的绩效考核
  4. 手机充电器不合格产品检出率超35%,你怎么看
  5. 敞开门找差距 多渠道接地气
  6. 【精彩语录】2013 BSI中国客户交流大会
  7. 让老板看到贯标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8. 我们应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
  9. 如何提高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
  10. 专家解读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
  友情链接
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认可委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大洋洲认可委员会中欧标准化学院航星国际教育